专业委员会
静脉治疗专科小组
浙大儿院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0年5月,由各科室对静疗工作怀有激情和梦想的业务骨干组成。目前有静疗专职专科护士4名,设有组长1名,副组长4名,秘书1名,组员38名。其中包括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38名。1999年,我院护理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及危重症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并将该技术在其它医院进行推广。目前,医院每年完成PICC穿刺近1800余人次,PICC的穿刺技术和穿刺水平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并成为全国培训儿科PICC操作的基地,此外,团队还不断创新,开展新生儿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头端定位、超声引导的PICC和CVC置管技术、输液港植入术等,使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达100%,并发症发生率下降10%。 2019年成立静脉治疗护理专科,由4名静疗专职护士,全面负责全院PICC置管,承担院内外静脉治疗的会诊工作。并开设静疗专科护理门诊,年门诊量达8000余人次。自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国家级“小儿静脉输液和安全管理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分享国内外静脉输液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理念,体现了小儿静脉输液领域的高标准和高水平,深受学员欢迎,年均参会人员达150人左右。先进技术辐射全国,每年接收省内外进修人员近20人次。多年的专科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儿院静疗人,2019年在“全国儿科静脉输液比赛”中获特等奖;在“全国首届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Child Life(儿童医疗辅导)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9月,由各科室对儿童医疗辅导工作怀有激情和梦想的业务骨干组成。目前设有组长1名,副组长6名,秘书1名,组员32名。其中包括国际儿童医疗辅导师1名,儿童医疗辅助员39名。2014年,我院护理团队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儿童医疗辅导师Michelle Minyard-Widmann教授和Alisha Saavedra教授的指导下在住院病房首次开展了大型的医疗性游戏。2016年,住院部同时开放10个游戏室供住院病人使用。医院在2018年培养出国内公立医院首个国际儿童医疗辅导师,率先在国内开展首个Child Life项目,并将该服务推广到其它省内外的儿科医院,并成为国内首家Child Life护士的培训进修单位。目前,团队已开展深受儿童喜爱的大型 “Teddy熊门诊”10次,服务患儿近1000人次,并积极参与游戏室志愿服务,服务患儿近3500人次,获得2018年第二届浙江省卫生计生系统志愿者服务项目一等奖。此外,团队还不断实践、总结和创新,开发了临床使用的服务流程、医疗性游戏包、视频和画册等,Child Life服务越来越走向专业性和多样化,护理部因Child Life的临床实践而获得2018年的全国“护理质量提灯奖”的推荐奖和2019年全国“护理管理创新奖”的推荐奖。自2017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以病人和家庭为中心的儿科照护”国家级学习班,参会人员为省内外儿科护理骨干、护理管理者、医务社会工作者,年均参会人员达100人左右,工作坊共服务患儿近300人,学习班授课内容丰富,均为国内外Child Life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理念,体现了国际Child Life领域的高标准和专业性,深受学员欢迎。尽管医院Child Life的开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际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Child Life儿科人文的深入开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浙大儿院人特别是Child Life团队的共同努力。
伤口/造口/失禁质控小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伤口/造口/失禁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1月,经过11年的发展,委员会成员由最初的28名发展到目前的40名,其中组长1名,副组长3名,副组长兼秘书1名;培养了专职专科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1名,兼职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3名。专业委员会在护理部主任的带领下,全面负责全院疑难造口、伤口以及尿布性皮炎处理、院内会诊、健康教育、出院随访等工作,为我院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及时分享最新的伤口造口护理理念,提升伤口造口护理水平,促进儿童皮肤管理和压力性损伤预防的质量改进工作。2015年7月开设了浙江省首家儿童伤口/造口/失禁护理门诊,由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轮流坐诊,诊治范围涉及到肠造口及并发症的处治,慢性伤口以及尿布性皮炎的处理等。专职专科护士从被动到主动为临床科室提供会诊服务和技术指导,每年完成疑难伤口、造口以及液体渗出等导致的皮肤问题会诊150例左右,发展至今,年门诊量已突破2000人次大关。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开通了伤口/造口互联网问诊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护理模式,服务范围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大大满足了患儿和家长的需求。近几年来不断引进新型敷料和减压工具应用于临床并规范使用,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近5年科研业绩也不断产出,已完成撰写儿童造口护理实践手册1本,为临床培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主持省卫生厅课题2项,教育厅课题1项,成功申报新型专利7项。
疼痛护理专业委员会
疼痛护理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10月成立,目前护理骨干共36名,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副组长兼秘书1名,其中包括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20名。
全面开展疼痛规范化评估、特色心理护理、围手术期及术后的随访和宣教等工作。为我院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及时分享最新的疼痛护理知识,教会儿童和家长熟悉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最大限度的配合诊疗,提升疼痛护理的质量。目前熟练运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所有留观及住院各年龄段患儿进行疼痛筛查,积极采取药物与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通过音乐疗法、治疗性游戏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新生儿及婴儿采用口服甜味剂、袋鼠式护理、非营养性吸允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作为儿童疼痛护理的最大亮点。近年来在外科围术期引入多模式镇痛、预防性镇痛、个性化镇痛的理念,每年配合麻醉科完成术后镇痛泵持续给药镇痛患儿350例左右,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每年开展预防性镇痛治疗患儿达7500-8000人次,通过精准的护理,术后常规评估,个体化提供术后镇痛。预防性镇痛、围术期神经阻滞或局部局麻药浸润结合术后定期评估个体化调整镇痛药形成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大大减少患儿的痛苦,减轻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焦虑,使患儿享有规范化疼痛治疗的权利,并取得了患儿及家属的认可和满意。
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提高患儿的舒适度为宗旨,目前以操作性疼痛、新生儿疼痛、小儿围术期疼痛等作为疼痛研究的重点,深入开展了各类护理科研及教学项目,近5年来疼痛相关科研业绩不断产出,其中在中华护理杂志发表论文2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浙江省科技厅基础公益研究项目1项,省卫生厅课题1项,教育厅课题2项。
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护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目前成员55名,其中组长1名,副组长4名,秘书1名,核心成员 7 名,医学科普培训讲师4名。是国内首家开展智能在线健康教育的专业团队,构建了完善的护理智能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医嘱匹配治疗、按诊断课程自动推送以及门急诊健康宣教平台),持续推进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质控管理。团队原创1253篇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各专科及亚专科领域,以图文并茂、视屏等多种形式展现,多个课程在国内及省内获得大奖;现已发布名护大咖 50 期,受到大众好评。在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完成上级下达各项护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开展护理知识科普周活动。本专业委员会不定期在院内、基层、社区、幼儿园、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讲堂、家长学校、大型科普展及健康教育义诊咨询等活动。近年来本小组成员主持和参与健康教育相关的项目;在一级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护理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1月成立,目前两个院区设有组长1名,副组长3名,副组长兼秘书1名, 核心成员及普通成员共计40名。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及职责,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规范系统操作,提高护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意识,让信息化技术真正成为护理人员的助手和工具。自专委会成立以来,全程跟进护理信息系统问题收集、反馈追踪、系统更新及PDA的试用等工作;2019年联合信息科、软件公司分批对全院各护理单元的人员进行了新HIS系统的模拟练习,为两院区HIS系统的顺利切换打下夯实基础;通过前期模拟演练和培训,配合医院顺利通过HIMSS6与国家电子病历5级评审工作;专委会还参编了《小儿ICU专科护士教材》中有关信息化技术在儿童重症监护实践中的应用的章节;对全院进修护士进行《信息化与儿科护理》的培训。
信息管理专委会秉承着“学科要发展,信息必先行”的理念,紧随着整个医院信息建设大变革的步伐,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构建成一个规范、共享、互通的护理信息化平台。
护理循证护理专业委员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循证护理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是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证据应用基地。目前团队核心成员33人,由护理部徐红贞副主任担任组长,各护理单元护士长或科研骨干担任组员。团队以循证护理为基础,通过科学系统的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致力于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外周静脉输液治疗循证实践10个项目、小儿外科快速康复10个项目(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等多系列循证护理实践,提高了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循证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造福了患儿。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小儿外科ERAS循证护理系列项目,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围术期低体温管理、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早期拔管等最佳证据应用,优化了小儿外科多项工作流程,目前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大大缩短了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规范了围术期抗生素使用,小儿颅脑外科手术不剃发、少剃发不仅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率,还满足了患儿对外貌形象的需求,更快适应术后学习和生活。循证护理团队致力于为广大患儿服务的同时,也为浙大儿院护士提供了护理科研平台。团队围绕相关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多学科、多部门合作开展科研活动。自团队开展项目以来,已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课题立项或完成共5项,申请专利发明6项。今后医院循证护理团队在促进儿童健康、提高医疗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护理应急专业委员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应急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0年5月,该专业队伍成员由各科护士长及责任组长担任。目前设有组长1名,副组长4名,秘书1名,合计组员114名。其中包括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0名。目前,应急小组每年协助完成危急重症病例急救700多次,抢救成功率达 99.9%,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经费、提高重症疾病愈后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儿院应急专业委员会注重自身能力发展,团队协作建设。定期对全院各科室护理人员进行高精培训,授课能容包含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更定期进行摸拟真实案例实践。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的指导方针下,全院护理团队的应急综合能力飞跃式发展。委员会成员开展骨髓腔穿刺技术培训,B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技术等,濒危患儿困难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幅度提高,急救时输液通路的迅速开通,使濒危患儿存活率显著提升。 在2019年浙江省卫生厅举办的应急模拟演练中获得省内各界的认可和赞扬。 2013年开始,定期举办一次“ 儿科急诊护理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参会人员为省内外儿科护理骨干,年均参会人员达150人次左右,继教班学习内容主要为内外科危急重患儿的急救措施以及应急团队配合、急救能力的培训,受到省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
男护士工作委员会
浙大儿院男护士工作委员会成立于在2020年5月11日。从2009年开始随着男护士的加入,经过11年的发展,目前我院共有40名男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3.67%,他们基本分布在急诊科、ICU、手术室重点科室,是医院护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是一支高学历的队伍,本科学历达到100%;现有主管护师3人,护师25人;工作5年以上21人;其中90后29人,平均年龄27.7岁,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是红花丛中的绿叶,没有他们,红花再美,也只有单调。男护士工作委员会的成立,给我院男护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将会帮助我院男护士提高职业价值观和专业领域的发展,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学习,提高男护士公众形象、打造男护士护理工作品牌等。护理工作不分男女,男性可以胜任每一个岗位,并且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与女性一起在护理的道路上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