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纪录 浙大儿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200台
11月11日,浙大儿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创造了一个新纪录——手术突破200台,数量稳居全国儿童医院机器人手术首位。
“这是浙大儿院的新突破,也是中国儿童微创外科的新突破,意味着更多儿童可以通过手术机器人得到更好的诊治。”浙大儿院党委书记、知名心胸外科专家舒强教授表示。
11日上午10时,滨江院区4楼手术室,随着舒强教授在中控台的推拉扭转和机器人手臂的刀起刀落,年仅7个月大的男童皮皮,成功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隔离肺切除术。整个手术过程不到1个小时,出血不到2毫升。医生预计,约2-3天后,他就能出院了,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皮皮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被查出了“左肺下叶有囊性病变”。“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孩子这个病一定能治好”,抱着这样的念头,爸爸妈妈勇敢地决定生下他。
孩子出生后一切都还顺利,身高体重、智力发育都不低于同龄孩子,直到出生6个月体检,发现肺下叶的囊肿变大了,直径接近4厘米。
“因为孩子有这种先天缺陷,我们一直都非常注意,体检结果出来后,我们知道这个病拖不得了。”半个月前,皮皮爸爸和妈妈特意来到了浙大儿院,寻求解决方案。仔细评估了孩子的病情后,舒强教授团队认为,孩子的肺部囊性病变,以后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可能影响到另外正常的肺,若感染加重,甚至可能威胁生命。为了孩子长远的健康考虑,皮皮爸妈决定尽早手术治疗,内心却满是忐忑。“孩子还这么小,手术创伤会不会很大?”“伤口会不会难以愈合?”等忧虑随之而来。
“我们就想让孩子少受点罪,早点出院。”当得知皮皮爸妈的担忧后,舒强教授团队建议孩子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借助灵活的机械臂,主刀医生能非常精准地完成手术,把对患儿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不仅出血量小,恢复也很快。
于是,皮皮幸运地成为了“第200个”。
“相比以前很多孩子,这个孩子无疑是幸运的,有了先进手术机器人的辅助,受的罪更少、切除得更加彻底,恢复起来也更快。”舒强教授介绍说,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在现代外科发展史上可以说具有革命性意义,它颠覆了传统外科的手术方式,主刀医生不需再直接接触患者,而能通过控制台操控机械臂完成手术。
舒强教授形象地打了个比方,用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主刀医生坐在中控台前,就像驾驶汽车一样。医生双手指伸到操作杆,轻轻推拉扭转就能控制操作系统,向机械臂系统发出切、夹等指令,精准地完成血管分离、切割等手术操作。
“儿童的组织器官相对于成人更小,血管、管道更细,对手术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540度可旋转的机械臂和超强的颤抖过滤功能,让双手能稳定精细地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除彻底、并发症少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能够减轻儿童术中及术后痛苦,在小儿外科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前景。”舒强教授说。
目前,浙大儿院已有6个专业7组团队完成培训,心脏外科舒强团队、泌尿外科陶畅团队和陈光杰团队、普外科高志刚团队、肿瘤外科王金湖团队、胸外科谭征团队以及新生儿外科钭金法团队在完成培训后都成功开展机器人手术,治疗的疾病种类覆盖小儿外科各专业主要病种。
4-9月,6个月中有5个月,浙大儿院都居全国小儿外科机器人手术排行榜榜首。
“在中国小儿外科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相对起步较晚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做更多创新探索,才能让更多儿童享受到先进技术的福利。”舒强教授说。
自今年4月引入全国儿童专科医院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浙大儿院手术团队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舒强教授代表的心脏外科团队,完成了全国首例PDA结扎机器人手术,突破传统观念的“禁区”,也将以往需要7-8cm长的切口转变为只需要几个小孔,并且视野更清楚、解剖更精细;肿瘤外科、日间手术中心在全国首创开展“卵巢肿瘤机器人手术日间模式”,将机器人手术的“微创”优势体现到极致;泌尿、肿瘤等多个学科利用四代机器人吊臂灵活器械适应性强的特点,实现经脐单切口机器人手术,开创全国小儿外科先河;普外科、胸外科利用机器人“精细解剖精准切除”优势,广泛开展脾脏部分切除、肺段切除以及胆总管囊肿根治等手术,在全国小儿外科树立了品牌;肿瘤外科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稳定、精准的特性,探索腹膜后肿瘤切除、胰腺肿瘤切除等更高难度手术,将小儿肿瘤外科微创切除的适应症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新生儿外科完成体重仅1.85kg的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机器人手术治疗,刷新国内复杂机器人手术年龄、体重记录。
“并不是所有手术都适合用‘达芬奇’机器人,但我们希望创造更多可能,带去更多希望。”舒强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