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宅家3个月,8岁小女孩长胖16斤!胆固醇、尿酸统统超标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王雪飞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门诊又热闹了起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生长发育的问题。
满满一天专家门诊下来,浙大儿院常务副院长、儿童内分泌学专家傅君芬教授看了8、90个患儿,她和团队的医生都惊讶地发现:疫情期间孩子们都长胖了不少!
她告诉钱报记者,门诊中30~40%的患儿都或多或少增重了,其中每天10个左右是专门来看肥胖的。
8岁性早熟小女孩
3个月长胖了16斤
今年8岁的小妮(化名)是傅君芬教授的老病人,一年前因乳房提前发育前来就诊,检查发现她骨龄超前,卵巢子宫增大,被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
这一年里,小妮妈妈一直带着她来浙大儿院复诊,每3个月注射一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也就是抑制发育的药物,调节她生长发育的节奏。
受疫情影响,傅君芬教授已经3个多月没见过小姑娘了。这次小妮一走进诊室,她心里就咯噔一下:怎么整个人胖了一大圈?
小妮妈妈告诉医生,女儿3个月来整整胖了8公斤,从24公斤长到了32公斤!小姑娘也知道自己胖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傅君芬教授说,按照她131公分的身高来算,体重指数(BMI)超过18,已经达到了儿童肥胖的标准。后续的检查显示,她的胆固醇和尿酸都超过正常值。这既不利于性早熟的控制,也带来了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短短3个月时间,小姑娘怎么就吹气球似的发胖了呢?小妮妈妈无奈地说,疫情期间,家里的老人每天研究新菜谱,变着花样儿给她做好吃的,“她吃起来毫无节制,我们当着老人的面也不好让她少吃点,体重就蹭蹭蹭往上涨。”
一顿吃2碗米饭,一天吃2个红糖鸡蛋、4、5罐牛奶,这么胡吃海喝3个月,可不得发胖嘛!
原来就超重的小胖子
这次胖到脖子都发黑
傅君芬教授说,原先就患儿童肥胖症的小胖子们,这段时间也松懈下来,没有好好减肥。比如一个9岁的男孩,以前就有35公斤,超出标准体重不少,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这2个月里,他体重飙升6公斤,突破40公斤大关。
他走进诊室后,傅君芬教授发现他颈部发黑、增厚,摸起来有天鹅绒的触感。她解释说,这是黑棘皮症的表现,说明患儿存在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这样发展下去,他以后得二型糖尿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这个男孩家里有肥胖的基因,从奶奶到父母再到他,体重都超标。所以,家长很早就带着他到浙大儿院看肥胖问题,全家督促他减肥。
但疫情期间,家里不方便运动,他的运动量大大减少。再加上作息改变,每天玩手机玩到晚上11点多才睡觉,睡眠时间不足,也不利于减肥。
据傅君芬教授观察,不光这个男孩变胖了,带他来看病的爸爸妈妈也比以前胖了些,“其实窝在家里,长胖一点是普遍现象,连我自己都胖了2公斤。但家长还是要监督好自己的孩子,管住嘴、迈开腿,均衡饮食,坚持运动。”
小贴士——
傅君芬教授建议,体重正常的孩子,一天碳水化合物摄入控制在50%左右,摄入过多会转化为糖分,进而成为脂肪堆积在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分别为15%和25%,千万不能让孩子暴饮暴食。
已经发胖,或者食欲特别旺盛的孩子,保证常规的一日三餐即可,每顿吃7、8分饱就好了,别看孩子胃口好就随意加量。三餐之外尽量不要加餐,特别是晚上要做到饥饿12个小时,前一晚7点到次日早上7点不要进食,让体内胰岛素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她还强调,在家上网课的孩子,一定不能落下体育课。低强度活动5到10分钟没什么效果,一节课45分钟的运动,一般能达到有效运动心率。一些对抗阻力的运动,如仰卧起坐、俯卧撑等,也能起到锻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