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基层医院儿科医学临床技能培训公益项目 两年多培训1400多位基层医护人员
提升基层儿科诊疗和护理水平 改善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现状
近年来,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一矛盾显得愈加突出。加强基层医院的儿科诊疗、护理能力,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儿科医护力量,成为缓解 “儿科医护荒”的当务之急。
从2016年3月开始,浙江大学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鲁家贤高文英专项基金正式启动了“浙江大学基层医院儿科医学临床技能培训”公益项目。作为该公益项目的实施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为浙江省及安徽省黄山市90家县级及市辖区的妇幼保健院的有2—5年工作实践的骨干基层住院医生、护士开展免费儿科培训。
据统计,两年多来,浙大儿院共举办1期儿外科培训、5期儿内科培训、8期儿童护理培训、3期社会人员培训和5期专家宣讲,累计培训1400余人,覆盖浙江省及黄山市约50个县市、160余家医疗单位。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雪飞
定期开展儿科培训 为基层医护人员“雪中送炭”
33岁的余延英是兰溪市人民医院儿内科的一名医生。今年3月,她参加了浙大儿院举办的儿内科培训,这次培训经历令她印象深刻。
“老师安排的课程很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教的内容非常实用,都是我们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的。”
余医生介绍,培训内容包括了新生儿窒息复苏、血气与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的诊治、心肺复苏、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小儿惊厥的诊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和胸穿、腰穿、骨穿的实践培训等。通过培训,她在儿科常见疾病诊疗方面有了更多获益,尤其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和心肺复苏的学习,令她感觉收获最大。
据了解,当时和余延英医生一同参加儿科培训的共有53人,分别来自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等39家基层医院。培训后,他们全都通过培训考核。
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医护技能“包教包会”
两年多来,该公益项目为基层医护人员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听到知名医学专家的授课,开拓视野,增长临床技能。
“在课程安排上,浙大儿院采取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老师们讲解理论知识后,会手把手教学员做动手的练习。课后的考核也精益求精,学员必须学会才能考核过关。”浙大儿院院长舒强教授说。
医院给每位学员统一安排住处,让学员们来杭州培训没了后顾之忧,不仅培训免费,学员路费、食宿等费用也予以报销。几次培训下来,反响和口碑都不错,每次的培训名额很快就报满,最近几期主动来联系培训的基层医院越来越多。
浙大儿院护理部主任陈朔晖介绍,“现代医学发展非常快,很多医学理念的更新发展是颠覆性的,如果不及时更新医学知识,不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就会面临淘汰。基层医护人员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的儿科培训,因此开展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非常有必要。”
陈主任说,“我们的儿科培训项目包括儿童护理、内科、外科等多方面内容,以心肺复苏为例,培训时我们采用的是目前国际最新版本的儿童心肺复苏教程,与国际接轨。”
此外,最常见的外周留置针的操作及护理培训,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技巧,较少并发症的发生;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儿童PICC护理,基层肿瘤患儿在家门口就能完成PICC护理,不必再来大医院了。
破解儿科“看病难”
提高基层水平“立竿见影”
据了解,该公益项目由中静实业有限公司资助设立,主要针对基层医院骨干住院医生、护士,进行免费临床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给家长开设免费讲座,普及医疗科普知识。
该公益项目不仅提高了到场学员的儿科诊疗、护理水平,很多学员会把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回原单位,为没到场的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再培训。这种辐射作用,将会惠及更多基层医护人员。
“基层医院特别欢迎儿科医学临床技能培训,不仅提高了当地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大大降低了当地儿童疾病转诊率和误诊率,为基层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也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浙大儿院党委书记章伟芳说,目前确实存在儿科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为满足二孩政策开放后日益增长的儿科诊疗需求,在进一步完善落实三级诊疗体系的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技术能力培养,是缓解儿科“看病难”的“立竿见影”的办法。
她特别感谢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鲁家贤高文英专项基金对儿科医疗的关心,作为国内一流的儿童医院——浙大儿院为儿科医学做贡献更是责无旁贷。未来,在“浙江大学基层医院儿科医学临床技能培训”公益项目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浙大儿院将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培训项目,不仅将优质儿科医疗技术辐射浙江周边的基层儿科队伍,也要惠及西部等边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