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两天两夜没回去了,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去手术室的路上……”“一个前夜看了100多个号子,我觉得这是一个辉煌的成就,刷新了个人纪录啊。”这些,都是急诊创伤外科的值班医生章培良记录在朋友圈的工作点滴。
走路生风的白大褂,充满神秘气息的蓝口罩,冰冷的听诊器,或许这些就是往日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行业最为典型的印象了。然而在这些“酷炫”的词汇背后,更多的其实是他们高强度的工作和“拼命三郎”般的奉献精神。
7月12日晚,记者24小时蹲守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急诊室,跟紧这些儿科急诊值班医生的脚步,试着用文字刻画出这些整夜都在守护着孩子们安危的医生的真正形象。
这两位是急诊创伤外科的医生:章培良和胡中南。
急诊最忙时接诊140到150个患儿
二十几个清创包还不够用
“白天患者一般在40到50个,到了夜间病人经常会很多,最多时一天有140多个病人。”急诊创伤外科的章培良医生是7月12日当天急诊前夜班的值班医生。他说,现在傍晚一过饭点,小朋友们会去公园玩耍,就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有时候到了医生交接班的时候病人还没看完,就得拖班拖上半个小时左右。
章培良告诉记者,在急诊室,他们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机制,0:00到8:00是一班,上午8点到16点为一班,16:00到24:00则为另一班。
7月12日当晚,在章培良医生之后值后半夜班的是急诊创伤外科医生胡中南。午夜12点,记者在急诊见到了胡中南。他告诉记者,他当晚会上班至次日早上8点。“平时我们在急诊做的最多的操作就是清创和缝合,多的时候,一个晚上一个人要缝合10多个患儿。”胡中南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13日凌晨开始,胡中南的身影不断穿梭在急诊诊疗区和抢救室之间。凌晨4点,当记者经过胡医生的急诊诊室时,他正俯着身子,在灯光下为一个磕破头的患儿缝合伤口。“小朋友,你现在上几年级了呀?我们一起从1数到5,就好了好不好?”胡中南一边为哭泣的患儿缝合,一边柔声地和小患者说话。
“我们每天都处在战斗状态。你在那里给病人缝合,看着诊室叫号系统上的数字显示还有20人在排队,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胡中南说。从零点上班到4点,他已经做了4个这样的缝合操作。
但胡中南也表示,他们争取满足患者需求,延迟时间下班,有时还会抽调病房值班医生来支援。
儿科急诊考验的不仅是医术
更是医生的沟通技巧
孩子是父母的宝,来看急诊的家长都比较急。“这就需要我们急诊医生注意沟通技巧,沟通不好容易产生言语上的冲突,影响他们的就医体验。”章培良医生说。他举例说,上个月急诊来了一个下巴磕破的小朋友,来时血已经止住了,只是伤口还需要缝合处理。当时刚叫到70号,这个孩子是75号。孩子的父亲一定要医生先看。“缝合在医生看来,并不紧急。但孩子的爸爸很生气,二话不说就开始砸东西,导致医生1小时内都没办法接诊。“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破坏就诊秩序,既耽误了自己孩子就诊,也耽误其他病人看病。”章培良说。
不过,急诊室里也不乏温情。章培良告诉记者,今年5月,一个家长抱着治愈的孩子,特地从丽水赶到杭州来表示感谢,给医生们带来水果和中饭。这个孩子伤在脸上,因为伤口缝得好,避免孩子毁容。“其实,大部分患者都怀着感恩的心而来,能治好他们是让医生很开心的事。”章培良说。从医已有5年的章培良,已经是第3次轮转到急诊室了。“儿科诊室与成人病房的就诊环境虽然很不一样,但我觉得好玩多了,我现在非常有耐心,还会逗逗小朋友。”章培良说。
去年才刚毕业的胡中南医生这样讲起自己与儿科的渊源:“我是杭州人,小时候看病,父母就会带我来浙大儿院,在我心里,这个地方就是安心可靠的后盾。我当时就在想,以后长大了会不会就在这里做医生,结果现在真的成了这里的一名医生。”胡中南说。
在儿科诊疗,小孩子往往没有大人那么配合。“我学会了跟小患者温柔地说话,这样患儿才更易接受。另外,家长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有些孩子吃软的一套,有些孩子讲道理可以讲通,还有一些孩子只能采取强硬措施,这些需要家长们积极协助。”胡中南说,“做一名儿科医生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医学生们应少一些顾虑,欢迎更多同道加入儿科医生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