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记丨外科医生:会安慰的医生才能让患者更安心

发布时间:2017-07-17 14:40:34 浏览量:838

人物记丨外科医生:会安慰的医生才能让患者更安心

2017-07-14 20:0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唐梦霞 设计 朱潋 彭琼

微信图片_20170712110600.jpg

7月13日上午,记者在浙大儿院滨江院区手术室蹲点。暑期的,这里平均每天有约70台手术进行,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突发手术。

记者了解到,从7月1日到7月12日,手术室一共做了560台手术,而6月的前12天是459台,同比增长22%。

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小朋友有了病痛,也有更多的医生护士要加班。

1.jpg

图为7月13日的手术病人排班表(不包含急诊临时送上来的)。

进手术室前,记者换上无菌消毒过的护士服,戴上无菌帽、无菌口罩,穿上无菌大头鞋。

手术室,包括19间大大小小的手术间,其中14间常规开放使用。

记者跟随赵国强医生的医疗组,在9号手术间观摩了他们的手术。赵国强是浙大儿院急诊创伤外科的副主任,同时也是骨科医生,半个月前刚结束两个月的双下沉服务,从温岭妇幼保健院回到浙大儿院。

2.jpg

浙大儿院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赵国强。

在抢救室、手术室、病房三点一线来回跑的他,工作节奏是怎样的?在24小时的蹲点里,记者慢慢有了了解。

在不坐门诊的工作日,赵医生每天都要进行8到10台手术。在8点半手术前,他还要去查房,除了骨科16张病床的小患者,还有抢救室留观的小患者。查完房后就进手术室,中饭也在手术室内的食堂吃,一直到手术结束才能下班,而这个时间,通常是傍晚六七点,也经常是半夜。

今年2月13日凌晨,抢救室收治1个在江西发生车祸的危重小朋友,手术从半夜持续到早晨5点半。而紧接着,8点又要开始新一轮的上班。

记者问他,当医生除了技术好,还有什么很重要?

他回我:和患者沟通,和家属沟通。

7月13日中午,一个从6楼坠落的6岁男孩送到抢救室,入院前就已经休克。

在住院部4楼,已经跟随赵国强一上午手术的记者刚吃完中饭,回头进9号手术室,就找不到他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赶到抢救室去救危重患者。

记者赶到抢救室,小患者的床边已经拉起帘子,赵医生在里面急救。

期间,赵医生出来向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家属慎重宣布,孩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不建议继续做心肺复苏,因为每一次按压,都有鲜血不断地从孩子的嘴巴、鼻腔里涌出来,其实对孩子的损伤也很大。我能感受到,面对情绪随时可能失控的孩子父母,赵医生的一字一句都说得小心翼翼:“如果你们坚持,我们还会继续为孩子做心肺复苏。”

得到家属同意后,他们继续做心肺复苏,医生和护士轮番上阵,又做了20分钟。整整7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后,还是没有心跳。

这时,赵医生又过来找孩子爸爸聊,让爸爸再去和已经多次晕厥的妈妈沟通。我想,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难开口的话了。

除了和家属沟通,还有和小患者沟通。

蹲点手术室的一上午,记者观察到,从被推入手术室大门、进入手术间,几乎所有小患者都是哭着进来的。赵国强告诉记者,因为进了这扇门,爸爸妈妈就不在身边了,独自进入陌生的环境,躺在床上,望着没有生气的天花板,边上有大型的仪器,医生和护士忙着准备,只有手术器械的碰撞声、监护仪器的声音、医生护士急促的讲话声。

所以术前很重要的一步,便是对他们的安抚。

有个小男生,哭得稀里哗啦,赵国强先是站在一侧安慰他,后来还轻轻抚摸他的头,小男孩慢慢安静下来,随后经过基础麻醉,进入了睡眠状态。

4岁的小女孩,前一天从二楼坠落,22点送到抢救室。记者从手术室外跟着她进来,从离开爸爸起,她就一直哭,进手术间后哭得更响。“叔叔给你打个石膏就回去了,不痛的,很快的好不好?”赵国强轻轻地安慰她。

前3台手术,都是推床推进来的,但第四台的6岁小姑娘,自己走进来,她已经是医院的“熟客”了。

“叔叔,这是我第三次骨折了。”她非常淡定地和赵国强讲起自己受伤的经历。后来知道,小姑娘第一次出现肘关节髁上骨折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习惯性肘内翻,这次手术是为髁上骨折的复位术。

小患者:“我属龙。”

赵国强:“你属龙啊,我也属龙哎!大龙和小龙。”

一番对话后,小姑娘就被麻醉“放倒”了。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样的医生,更能让患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