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多给他们一分爱,“星星的孩子”会康复得更好

发布时间:2016-04-01 14:01:41 浏览量:1219

时报记者 纪含羽  孙伊豆 摄  通讯员 徐康 王雪飞

小小的他们常常一个人坐在一个地方,他们视力正常、听力完好,却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在本该疯玩的年纪,却不吵不闹。这份懂事和安静,不仅让父母长辈心碎,也让全社会为之揪心。后天,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时报记者走近两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在了解她们身上的故事同时,见证她们努力康复的经过。

故事一

在滑板、皮球前,4岁的她无动于衷

“发射!发射了妮妮!”距离妮妮7、8米远的地方,奶奶拿着一瓶养乐多饮料半蹲着摇晃,她要妮妮到她那里,完成任务就能有机会喝上养乐多。

妮妮到目的地的方式,是身体趴在滑板上,用手推动地面滑动过去,因为滑板滑动的速度比较快,奶奶更喜欢用“发射”鼓励妮妮向自己滑过来。对于正常的4岁小朋友而言,玩滑板该是一件特别令他们开心的事。然而在这里的情况是,妮妮听到“发射”指令并没有反应,无动于衷趴在滑板上。

看着妮妮不动,奶奶着急了,时常俯身轻拍妮妮的后背,或是通过快速击掌告诉她应该滑过去。不过这些信号也不能引起妮妮的响应,她始终不动,倔强地看着前方。

过了一会儿,似乎是自己想通了,妮妮开始用手推动地面,歪歪扭扭地匍匐滑动了几米,然后停下。这里离终点仍还有些距离,当奶奶再次鼓励她继续往前滑动时,妮妮又不干了。

鼓励了老半天,妮妮终于完成了一个单趟,然而按照训练要求,她必须完成平地滑板任务15个来回才能喝上这瓶一直晃在空中的养乐多。

平地滑板任务只是上午训练的其中一项,整个上午,妮妮还需要完成滑梯俯冲滑板任务、接抛球、听音乐、袋鼠跳、坐秋千、个体训练,每一个看似游戏的项目,都是要帮助妮妮从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康复的重要训练手段。

“离群索居”的她不爱和人交流

在行为治疗训练室,相比妮妮的奶奶,爷爷似乎是个“唱白脸”的角色。70岁的他不多言语,也不会像奶奶那样着急。在妮妮训练滑梯俯冲滑板时,爷爷一直在终点等着,等到滑板停稳,妮妮不愿意主动站起来时,他会上去抱起她。

妮妮的个体训练课一般都是奶奶陪在一旁,这也是爷爷上午唯一能休息的一段时间。他走进一间没有人的小训练室,坐在小课桌旁边,拿出准备好的报纸阅读起来。也正是这段时间,记者才和妮妮的爷爷有了一次完整的交流。

发现妮妮“不太对劲”是在她三岁左右的时候,她展现出的叛逆、孤僻和别的孩子很是不同。“小家伙不爱交流,也不爱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二三十个孩子做集体游戏,她总要跑到其他的地方自己待着。”

爷爷和小区里几个老朋友说起这个情况,大家都不认为这还能成为一种病。“小孩子不合群,慢慢就会好的,我们养大这么些孩子,也没花心思在这方面上。”不过,妮妮的妈妈所在单位里的同事,有不少是家里有孩子的,大家一交流,都认为妮妮的情况应该去医院看看。

在妮妮被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时候,一家人沉默了很久。不过很快,他们就统一了思想,决定听从医嘱,尽快开始治疗。他们的分工很明确:妮妮的爸爸妈妈只管上班赚钱,负责妮妮康复治疗的事就落在了奶奶爷爷身上。

为了帮助妮妮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家里人买了不少康复用具,皮球、跳绳、滑滑梯,不在医院训练时,妮妮也会在家完成些“小作业”。

“治疗已经5个多月了,情况的确是比以前有进步,原来她在幼儿园特别好动,坐不住,现在老师反应表现好了很多。不过,社交能力依然还是弱项,她不跟人交流。”爷爷告诉记者,妮妮其实聪明的很,记忆力特别好,“有一次带她来医院坐公交车,我叫她念公交车窗户上的提示语‘紧急时用锤子敲打玻璃边缘’,没想到只教了一遍,第二天她坐公交车时竟然对着窗户自言自语的说出了这段话。”

她把《康定情歌》唱神了

都说上帝给“来自星星的孩子”关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他打开一扇窗,这一点,记者在妮妮身上得到了证实。正在和爷爷聊天时,记者听到了不远处的其他房间传来歌声。

沿着声音找过去,妮妮坐在一个类似秋千的斜木板上,双腿绕住,一边悬空摇晃着,一边唱着《康定情歌》。“荡秋千”是训练的一项,治疗目的是要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的前庭功能发育。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康定溜溜的城哟…”听到这里,记者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上午只字不言的孩子,现在竟然唱起了如此动人的旋律,一句句一声声全部踩在乐点上,婉转动听。因为是从孩子口里唱出,这首歌被赋予了特别纯净清澈的声音,简直唱神了。

整个上午一直皱着眉头督促妮妮训练的奶奶,也就在这个时候才露出笑容,她倚靠着墙坐在地上,安静地听孙女唱歌。整个训练室里,飘荡着妮妮的歌声,仿佛一切都是完美的,没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没有几百天如一日的训练,没有对未来成长的担心和烦恼。

故事二

   上周一上午10点半,四岁的张柳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市七医院。上次见到张柳还是半年前,孙玉燕副主任护师跟她热情的打了个招呼,问她还记不记得自己,并将她带到一个类似录音室的地方。

这一天,张柳要做的是“听觉统合训练”。孙玉燕告诉记者,儿童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系统,是通过让受训者聆听经过调制的数码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 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

进行这次听统训练,张柳的妈妈早在半年前就开始预约了。按照治疗进度,听统训练需要半年进行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治疗天数为10天。这一次,是张柳第二个疗程开始的第一天,胖乎乎的她坐在小板凳上,任孙玉燕为她带上耳机。

母亲眼含热泪:“她以后该怎么办”

张柳和爸爸妈妈住在湖州。每天,爸爸负责上班挣钱,妈妈全职在家带着她去湖州市残联下面的一家康复训练机构训练。就跟上幼儿园一样,一周五天训练,周末回家休息,每半年来杭州市七医院做听统训练。

比起如今的规律治疗,全家人最难熬的日子是张柳刚被诊断出自闭症的时候。“去年,我们带着他在杭州萧山的一家民营康复机构治疗。每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开车从湖州出发,治疗一天后晚上再开回湖州。我老公因为要开车带我们,单位都没办法去。两个人的精力全都用在治疗她上了。”张柳的妈妈吴女士说。

吴女士告诉记者,在萧山治疗的那阵子,每个月用在治疗上的花费要1万多块。“钱花的多不说,关键是人太辛苦了,两个人都脱不开身,得陪着。”当得知湖州也有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时,夫妻俩如释重负,选择了这个更便捷的方式。

今年40岁的吴女士相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不少,她说,就是这一年里变老的。比起自己的艰辛,她更在乎女儿以后的人生。

“你说她以后该怎么办?”一提到女儿的未来,吴女士的眼睛就湿润了,“希望能够生活自理就好吧。”她自问自答。

近一年的训练已经会对口型了

最初,小张柳因为不说话、无应答、无眼神交流一度被父母认为是听力有问题。可当做过听力检查后,结果却是好的。张柳被诊断是自闭症。

不过吴女士告诉孙玉燕,张柳两三个月前会发声了。“我叫她一些很简单的词汇,捧着她的脸看着她对她说,她也会模仿着发音了,不过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会交流式的看着你。”面对这样的进步,吴女士还是挺开心的。

“听统训练一般不会立即见效,一个疗程后大概过三个月,孩子会慢慢开口。”孙玉燕说。当记者正算不打扰小张柳的训练,准备起身出去时,听到她发了个“阿姨”的音,这是妈妈教她的。

》发病率提升,杭州有几千名自闭症小患者

周国岭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从事儿童心理治疗已经快20年了。早在1997年市七医院开设儿童心理方面的门诊,周国岭就开始接触自闭症小患者。

他告诉记者,平日里,他看的最多的几类疾病就是儿童多动症、学习障碍、自闭症、青少年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然而让他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自闭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自闭症发病率统计所用的还是千分位上的计数单位,而在2013年5月美国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里,所公布的全球自闭症发病率统计单位已经变化成了百分位。”

自闭症在全球发的病率从千分位提高到百分位,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

“目前,全国的自闭症患病数据在3.8‰,超过100万儿童患有自闭症。从杭州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过具体调查,不过各个康复学校和医疗机构统计,几千人肯定是有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说,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了国际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率,其中美国为1/68,中国为1/155。

周国岭所主持的儿童心理门诊,自闭症门诊量的不断提升也在与宏观大数据相呼应。

“确实有真实感受到自闭症儿童数量在提高。”周国岭回忆了一会,“2015年市七医院儿童心理门诊的总门诊量在13000-14000人次之间,其中10%是自闭症患者,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而在浙大儿院康复科,每天也会诊断20人次的自闭症小患者。

》遗传是自闭症发病的最大原因

在门诊,有一些带孩子来看自闭症的夫妻会向周国岭询问能不能生二胎,他们太想要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哪怕是个调皮鬼熊孩子,都好过眼下的安静无声。

“自闭症的遗传率很高,高达90%,我会明确表示不推荐他们再要孩子,但这仅仅是建议,最终采纳与否还得看家长。”周国岭说。

大部分人都会疑问,为什么父母、祖父母都是健康的,而孩子却患有自闭症?周国岭谈到,正是基因突变导致了自闭症的风险增加5-20倍。

“现有的研究表明,造成自闭症的重要原因是在遗传物质上。过去,国外研究人员已经在自闭症患者的2、5、7、11及17号染色体上面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致病基因位点。同时,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的双胞胎同胞有60%-90%的患病率,在基因遗传这一因素中,患有泛自闭症障碍儿童的兄弟姐妹约有10%的患病率。”

然而,对于90%这个数据,李海峰觉得有些夸张。他认为,自闭症60%是产前导致的神经发育异常,剩下40%与后天养育环境和其他因素也有一定关联。

》自闭小孩的父母很累,但累与收获是成正比的

妮妮和张柳虽然不幸,但她们一直有父母守在身边呵护着。孙玉燕告诉记者,也有一些家庭因为自闭症孩子破裂了。

“我听到过一个,孩子被确诊自闭症后,妈妈忍受不了,最终把孩子留给了爸爸,自己离开了这个家。”孙玉燕说。

她认为,父母的陪同是孩子康复过程中最重要的帮助。“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康复训练时陪在身边,他们自己也会学习到一些康复的方法,回到家后帮助孩子强化复习,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孙玉燕说,“为了陪护自闭症孩子,父母可能会非常累,但这个累与收获是成正比的。”

自闭症的治疗,和药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需要常年的训练。浙大儿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说,自闭症康复训练的项目很多,有感觉统合治疗、听力整合和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暗示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行为观察治疗等,在爸妈的陪伴下参与这些专业治疗,还是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越早诊断越早治疗越好。”李海峰说,“其实,只要家长细心观察,6个月大的宝宝就能看出问题,听到声音不去追听,看到移动的事物也不会追视,家长就应该警惕起来。”

记者统计了下,无论是在市七医院还是浙大儿院,康复训练的患儿平均年龄在3-4岁。“也有些孩子诊断得比较早,我们科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1岁多时开始康复训练,到2岁时能从1数到100,很多正常的孩子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