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2 08:23:18
浏览量:563
□时报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王雪飞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儿科医生紧缺从行业内部的专业问题,转变为全国性的民生问题。面对儿科医生紧缺的难题,浙大儿院做了什么?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医学生培养方面又有哪些举措?昨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杜立中教授接受了时报记者的采访。 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表示,改善“儿科荒”要从多方面入手。长远上看,“完善儿科薪酬体系”“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改善儿科医患关系”等措施逐一实施会改善儿科医护短缺的现象。但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落地,并不能“立竿见影”。而当下,合理利用现有的儿科医疗资源,尤其是积极扶持基层医院的儿科建设,加强基层儿科队伍培养,能尽快改善百姓看儿科难的现状。 不久前,浙江武义的一名产妇产下体重只有1290克的女婴。由于提前7周早产,女婴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需要紧急救治。以往类似危重患儿需要送往杭州的大医院治疗。但现在,需要急救的患儿在由浙大儿院的托管医院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就能得到专业的治疗。 浙大儿院副院长傅君芬教授说,浙大儿院派出下沉专家在托管医院全程参与查房、病例讨论,每周定期坐诊,基本满足了托管当地患儿就医需求。虽然时间不长,但各托管医院急救水平提升迅速,各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次上升明显,仅新生儿收治率就提高30%以上。托管医院的儿科水平提高了,托管医院向上转诊人次数也降低明显,托管医院当地和周边的百姓不仅能在家门口看专家,就连大病、疑难病也不用去省城了,极大缓解了“儿科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