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儿童医院开设“早产儿随访康复门诊” 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等“落后宝宝”加油

发布时间:2016-03-02 10:34:17 浏览量:2104

记者 王真 通讯员 王雪飞

本报讯 昨天上午,章女士和老公抱着宝宝赶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他们的宝宝包在襁褓里,小脸红润,闭着眼睛,两只小手握拳,安静入睡。

他们等的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施丽萍,其他家长看到他们的宝宝,问几个月,他们说:“有3个多月了,早产好多个礼拜,按纠正胎龄算才1个月呢,人家宝宝3个月老早十几斤了,我们才七斤多。早产儿,特别难养!”

夫妇俩走进施主任的门诊室,章女士很担心,“施主任,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再住院?他出院已1个多月,吃奶每次只有50毫升,与别的小孩比他这么小,抬头也不会,什么反应都很慢,我真的很怕。”

章女士的孩子29周不到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为1050克,2斤1两,在浙大儿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了近2个月。

“你不要太担心,早产低体重的孩子是这样的,什么都慢一点,需要纠正胎龄后进行比较。”施主任说。章女士抱着宝宝,看一眼宝宝,说着说着快哭了,“可不可以住院养一养?养在家里我们什么都不懂,宝宝喝奶常有吐奶,吓死了。”为了孩子,章女士和老公甚至在滨江租了房子,方便看病。

施主任仔细检查了宝宝的全身情况,对其出院后的营养状况及运动发育作了评估,宝宝目前身高、头围、体重都在同胎龄的正常范围,不必过多担心,没有住院的必要。但是像这样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宝宝,的确有一定比例的孩子会出现生长发育及运动认知方面的落后,需要定期随访,早期发现问题接受专业的干预及康复训练,追赶上正常宝宝的发育。

浙江大学儿童医院从3月1日开始开设“早产儿随访康复联合门诊”,每周两个半天,周二上午和周四下午,设在滨江院区,由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和神经康复科两位专家联合坐诊。医生对这些孩子进行全面评估,制定详细的养育方案,教家长怎么带孩子,如何早期训练这些孩子,孩子的父母不用在多科门诊来回奔波,一条龙服务。

每年浙大儿院有800-1000个宝宝需要“随访”

施主任说,医院早就想开这个门诊,现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高龄产妇越来越多。产妇年龄越大,早产、高危儿越多,越容易“落后”。施主任建议围产期有宫内感染、脑膜炎、窒息缺氧、颅内出血、严重低血糖、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新生儿,早产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高危儿来早产儿随访康复联合门诊。

早产儿随访康复联合门诊随访什么内容?给宝宝做什么康复?

施主任说,联合门诊中主要监测三方面内容,营养状况、运动发育和认知水平。比如怎么喂养,每天喝多少奶,需要补充那些营养素何时添加辅食及如何添加。根据随访的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运动及智力量表评价运动及认知发育。

“现在的早产儿在我们以往的随访过程中会有两个极端,一是营养不良,二是过度肥胖,营养不良的家长会来院检查,而过度肥胖的孩子,家长却觉得很好,其实这些孩子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纠正年龄6个月内的孩子,医生主要主要评估运动发育,比如抬头、翻身、肌张力、反射等,纠正年龄6月后评价认知发育。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其康复方案,使宝宝能摘掉“落后生”的帽子。

孩子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建议按时来早产儿随访康复联合门诊,以便家长和医生时时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运动认知的状况——

第1次随访:纠正胎龄44周(预产期+1个月)

第2次随访:纠正年龄3个月(预产期+3个月)

第3次随访:纠正年龄6个月(预产期+6个月)

第4次随访:纠正年龄9个月(预产期+9个月)

第5次随访:纠正年龄12个月(预产期+12个月)

第6次随访:纠正年龄18个月(预产期+18个月)

第7次随访:纠正年龄24个月(预产期+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