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儿保30名NICU医护人员春节坚守岗位

发布时间:2016-02-02 09:18:25 浏览量:1194

·                                 时间: 2016-02-01 16:34:20 星期一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王婵

新华网杭州2月1日电(通讯员王雪飞)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对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春节与平时并没有太多不同。为了生病的小朋友能及时得到治疗,很多医务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坚守在岗位上。

以重症监护室为例,住在NICU的60名宝宝们也将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新年,可因为早产、低体重、先天性疾病等原因,这些宝宝们必须留在医院治疗。为了治疗、照顾这些孩子,NICU的30余位医护人员必须留在杭州过年。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行的是24小时全程无陪护护理,2个小时喂一次奶、3个小时换一次尿布、1-2个小时记录一次宝宝的生命体征。新生儿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要求照看宝宝,比宝宝们的父母照顾得还要细心。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也意味着NICU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一年比一年繁重,加班加点是常态,超额超量是常态。最近两个多月,NICU的病人不断增加,原来的40余张床位无法满足需求,NICU床位增加至60余张;和NICU一样,各个内科病人多,加床都十分普遍。尽管医生们努力解决病人的住院难,可每天依旧有300余位病人在等候住院排队。

与病人激增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儿科医护人员的短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杜立中介绍,最近几年,浙大儿院招聘医生越来越难了,2014年医生缺口97人,护士缺口126人;2015年医生缺口18人,护士缺口105名。虽然想了很多招聘办法,但是每年都无法完成招聘计划。2016年,浙大儿院计划招聘104名医生70名护士,上周进行首轮笔试,通知了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实际参加考试的却只有42人,形势不乐观。

医生招聘难与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大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一名普通的主治儿科医生一天接诊近百位病人,基本没有午休,午饭在诊室吃,吃过之后继续看病。为了节约上厕所的时间,很多医生甚至选择不喝水。再加上,儿童病程进展非常快,所以问诊要格外仔细,工作压力非常大。

杜立中坦言:“和成人同样的诊疗、检查、护理工作,儿科医护人员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耐心,尽心程度也要求更高。给成人看病时,患者会竭力配合医生,给小朋友诊治时,不仅缺少配合,还会哭闹,医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哄他们,单位时间能接待的病人数就要比成人医生少很多。”

2015年,因为种种原因,浙大儿院几十位医护人员辞职。有些人去综合性医院工作,有些人彻底改行了,而留下的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就更大了,加班加点,缺少休息是儿科医护人员常态。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

在杜立中看来,提高儿科医生的劳务收入,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是目前能快速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有效手段。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方向明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就医问题。她通过调研掌握了不少数据。据介绍,目前中国2.2亿儿童仅有6.2万个儿科医生,即1万个儿童仅2.6名医生,是欧美国家的1/5~1/10。浙江省儿科医疗情况,不仅人员配备不够,硬件设施也急需改善,浙大儿院老院区门诊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2014年门急诊量已经超过设计容量的6倍以上。

为此,她建议,政府要充分利用目前我省儿童医院全国排名靠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效应,以其为龙头,加强财政投入,改建浙大儿院老院区,加强硬件建设;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调整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规定有3到6个月的儿科知识、技能培训,重视儿童出生缺陷的精准诊断防治等。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表示,为了应对“儿科医护荒”,浙大医学院已设立了一个30人的小班,名为“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并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合作,通过早期接触儿科临床实践、提供海外交流等激励医学院学生选择儿科专业志向。此外,浙江大学还通过增加推免研究生名额等方式,鼓励医学生选择儿科。

罗建红认为仅靠浙江大学的激励方式,能解决的方法也很有限,他希望,政府能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性政策,有效增加儿科规培名额。这样,通过3年的规培周期以后,就能培育出一批年轻的儿科医生。要改革儿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建设,才能为儿科医疗源源不断充实优秀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