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儿科医生也是我们大家的事

发布时间:2015-12-23 10:51:54 浏览量:1175

留住儿科医生也是我们大家的事        【青年观察】  前天,浙江省儿保门诊量达到9600多例,杭州市儿童医院门诊2000多例,均创下今年儿童就诊纪录。在平时,儿科医生日平均看诊量为100多位,这意味着5分钟不到看诊一位儿童,超强度工作在挑战极限。而明年全面两孩落地,将出现更严峻的儿童就医难困境。  改变这种现状,显然不能仅靠儿科医生。如此汹涌的看诊儿童是否可以分流?社区医院没有儿科医生,但是社区全科医生是否增加儿科方面的培训,帮助妈妈们在家里就治好孩子的小病小灾呢?  面对幼小的孩子,新手妈妈们肯定会过度担忧,事实上对是否需要上医院的认识极其模糊。其实很多“小病小灾”是完全可以不用去医院就诊的。殊不知,这还能让孩子们减少上医院带来的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也给儿科医生们减了负。  涌入省市级医院的儿童,不少来自县级城市,这些孩子如果能尽早享受到互联网医疗的福利,肯定能减少省市级医院看诊儿童暴涨的人数。在互联网+时代,各大医院儿科如果成立联合体,通过大数据分享,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儿科医生的医疗水平,那么,这些生病的孩子也就不需要千里迢迢进城看病了。  全国儿科医生荒现状,早几年就形势严峻。事实上,政府也在人才培训上进行创新尝试。多地卫生计生部门在儿科医生执业考试中试行加分制,可惜效果不佳。目前全国仅有重庆医科大学等5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  多培养儿科医生,同时也要花心思留住儿科医生。除了像杭州市一医院、市红会医院、市儿童医院等对儿科医生的激励措施外,也希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出台给力政策,留住他们。而孩子的家长们,也应在问诊过程中,给予儿科医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时报观察员       周珺 专家呼吁出“给力”政策留人才  

12月21日,浙大儿院(省儿保)的日门诊量达9600多例,创历史最高。同日,杭州市儿童医院门诊量也破2000例,创今年最高。即使像杭州市二医院这样的综合型医院,同一天儿科夜间门诊只有2个医生,却挂了200多号。  跟门诊量爆棚形成对比的是,儿科医生严重不足。据了解,省儿保平均一天约接待6000名儿科门诊病人,最繁忙的时候,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几乎每天都有超过300人次的门诊量。而眼科、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平均一个医生一天要看100名病人。  上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因人手不足,宣布暂停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症患儿,引起老百姓对儿科医生紧缺的关注。记者调查后发现,浙江省中医院今年有4名儿科医生已经离职,往年从未发生过。其他医院的儿科也存在离职现象。而浙大儿院的五官科、内科、急诊、监护室这些科室招人,这两年都处于未招满的状态。市儿童医院招聘中甚至出现“零报考”的现象。  儿科医生为何紧缺,如何缓解儿科医生招聘难,杭州各大医院为留住儿科医生都有哪些举措,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时报记者 蒋菲 实习记者 潘洁 通讯员 王雪飞 于伟 顾群颍     张颖颖 胡惠娟  杭城各大医院儿科门诊量近日创新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儿科医生严重不足。更为尴尬的是,部分医院儿科还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仅省中医院今年就连走4名儿科医生  现场  省儿保夜间门诊每位医生要看100多个患儿  前天晚上10点45分,记者赶到浙大儿院滨江院区,看到等待区坐满了抱着孩子的家长,几乎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疲惫、担心的神色。此时,耳边响起叫号器的声音,“728号王某某请到21号诊室就诊。”  来自义乌的王先生不停地安抚着怀里的宝宝,他的孩子气喘得特别厉害,哭声响亮。  “孩子5个月大了,早上已经来过一次,挂了专家内科,排了3个小时队,配了哮喘药我们就回去了。结果到了晚上又喘得厉害,只好再来看看。” 王先生说,这次还不知道要排多长时间。  此时,孩子连续咳嗽3声后大哭不止,王先生站起来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得到安抚的孩子停止了哭泣,睁着大眼环顾四周。  另一边的诊室里,值班医生被一群家长围着,桌上的病例本叠成厚厚一沓。医生看了看正在就诊的孩子,翻阅了过去1个月的病历后,给孩子调整用药,并告诉家长,是气管炎,然后交待了注意事项。  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下一个孩子已经被家长抱到医生跟前……  据浙大儿院门诊部副主任赵水爱介绍,当天两个院区光夜间门诊差不多一位医生就接诊100多个患儿。  现实  省中医院今年有4名儿科医生离开  然而,与门诊量爆棚相反的是,杭城几乎所有的儿科都存在医生捉襟见肘的境况。更尴尬的是,部分儿科还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  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丛丽坦言,2015年一共有4名儿科医生离开省中医院,往年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他们离开的理由有工作压力大、夜班频繁、经济效益跟其他科室比低、在医院的受重视程度不高等。  “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和得到的认同不成正比,在医院的地位普遍不高,跟其他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比,儿科的经济效益太差了。” 丛丽主任表示,儿科医生的工资跟医药比、营业额挂钩,开很多药也抵不上做一次CT的钱,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药物在儿科是慎用、禁用的。  薪酬制度尚且没有达到职业满意度,医疗风险也在驱赶着儿科医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毛威认为,这种风险不仅来自于医疗本身的风险,还包括医疗外的风险,“一个孩子生病后,全家三代齐出动,医生稍有不慎就会被质疑甚至辱骂,这样会产生很多医疗外的风险。”  出现儿科医生离职并不是个别现象。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刘伟光也提到,虽然他们医院离职的人不多,但的确有人离职。  案例  做了10年儿科医生的他1月前辞职  离职后的儿科医生去了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去其他科室不做儿科医生的占了多数,其次是去社区医院或者民营医院,剩下的要么彻底改行,要么从事与医药相关的产业,也有女医生安心当起家庭主妇。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了一名离职的儿科医生任昱。一个月前,任昱离开省中医院后,去了浙江绿城医院,成为一名中医科医生。  据任昱介绍,他于2005年硕士毕业后,便在省中医院儿科任职,一待就是10年。问起离开的原因,任昱先是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今年7月份,科室有个女同事因为一晚上看了140多个号,结果晕倒了。7月正值暑假,来看病的孩子特别多,而在那样大的工作强度下,这位女同事的月奖金也很低。”  给孩子看病,医生和大人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但有时候也会出现问题。任昱讲起这些年来当儿科医生遇到的“霉”事,至今还忍不住叹息。“有一次,有个孩子来看病,本来吃些口服液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家长却对此不理解,觉得我没给孩子挂盐水是对孩子不重视,甚至还动手打了我。事后,这位家长也没有得到追究。”  虽然遇到了这样的事,但任昱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他仍坚持自己的原则,能不给孩子挂盐水就尽量不挂。  任昱的孩子在读小学,而他的妻子也是医生,工作很忙,常常要上夜班。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夫妻俩的“头疼事”。最后,他选择离开儿科。任昱说:“我现在在绿城医院上班,没有夜班,可以有时间带孩子,辅导他功课。”  困难  部分科室招不到人  甚至出现零报考  除了儿科医生正规军的流失,后备队伍的招聘跟不上,是造成儿科医生紧缺的另一大原因。  在本科教育阶段,选择成为儿科医生的医学生本来就占了极少数。任昱提到,他们本科班共有33个同学,但最后只有3个人做了儿科医生,同届研究生共93人,也仅仅只有3人做了儿科医生。  而医院要招聘一名儿科医生非常难。一周前,省中医院发布招聘信息,放出6个儿科医生的名额,但能不能招满,丛丽主任非常担忧。  在市儿童医院,皮肤科、耳鼻喉咙科、口腔科也遭遇无人报名的尴尬境地,“几乎没人报名,但是门诊的需求量很大,我们就向杭州市卫生计生委求援,卫生计生委协调了市属兄弟医院的医生来支援我们,否则我们连这些科室都开不出来,老百姓就要跑到更远的地方看病。” 刘伟光副院长很无奈地说。  招聘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则更难。刘伟光给记者算了一笔成为优秀儿科医生的时间成本——从大学开始算,以招聘研究生为基础,如果是本硕连读的,按7年制计算,如果研究生和本科是分开的,按5加3等于8年计算,光读书毕业就要这么长时间。毕业之后即使进入医院,还要进行规范化培训3年,这样才能在名义上成为儿科医生,但也是一些简单的工作。想要成为真正独当一面的医生,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的临床锻炼。从年龄上看,基本上要到35甚至40多岁。  医院招聘一个医生,当然希望他能马上上岗。但丛丽表示,即使招到人也不能马上上岗,“问题就出在规范化培训上,它意味着医院招聘这些医生后,他们还需要花3年的时间在基地培训上,培训周期越长,真正进入临床需要的时间越久。”现实是,部分医生在规范化培训上就流失了。  对策  各医院都在出“招”留住儿科医生  所有的受访专家都表示,儿科医生的人才培养机制、医患关系、激励机制都存在问题。关于儿科医生的未来,他们非常担忧。  “老医生退休之后都不愿留在医院,返聘的可能性很低。老的想走,中间年龄段逃离,新的医生跳槽严重,流动性大,大家都感到不安全。”丛丽说。  他们一致表示,儿科医生的培养一旦出现“断层”,短时间内很难补齐。而正在落实的二孩政策,又是追在儿科医生身后的猛虎。  刘伟光副院长认为:“随着二孩政策放开,人们先想到妇产科,我觉得冲击最大的不是妇产科而是儿科。对妇产科来说,孩子生出来就好了。反观儿科,从出生开始,到六七岁以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要到儿童医院来看病或者保健。这一块的医生量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我估计到明年下半年,二孩带来的儿科问题会更突出。”  面对儿科医生的紧缺,杭州各大医院也有不同的对策。  市一医院有50多个儿科医生,他们采用的方法是院内倾斜,使得儿科医生在绩效分配上有所倾斜,奖金、年终奖会适当补贴。市红会医院有18个儿科医生,他们的经验是团结友爱,多沟通、多组织集体活动,有事一起担,让儿科医生有团队归属感。  市儿童医院则在招人上下苦功夫,刘伟光副院长每年都要到重庆、温州等生源多,且开设儿科系的学院挖人。此外,医院还提供正式的事业编制吸引人报名。  呼吁  破解儿科医生荒专家呼吁政策要“给力”  其实,为了缓解儿科和院前急救人员紧缺,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今年9月中旬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报考儿科、院前急诊定向的考生可以加试相关专业内容,加试成绩可以计入总分。但从多地考试院反馈回的信息来看,报考加分考试的考生寥寥,甚至还有不少报了名但人却根本未到考场。  不少专家指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科紧缺的问题,必须有赖于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  首先就是要恢复儿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我国从1999年起,儿科专业被列为调整专业后,很多高校停止招生,儿科人才的培养源头缺失了。从长远考虑,专家建议,还是要全面恢复儿科人才培养。  其次,有专家建议建立儿童医院联合体,以此推动全国儿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效率、提升基层医疗质量。  针对收入低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建立良好的职业保障体系,增加儿童医院和儿科医生的财政投入是解决之道。刘伟光副院长表示,能否考虑将儿科医生的工资纳入政府财政,使其工资水平与其他医生相当,工资也不用过高,确保儿科医生能扎根在这一行就行。  忙  据了解,省儿保平均一天约接待6000名儿科门诊病人,最繁忙的时候,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几乎每天都有超过300人次的门诊量。而眼科、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平均一个医生一天要看100名病人。  12月21日,省儿保门诊量达到9600多例,创历史最高  其中夜间门诊量,湖滨和滨江两个院区加起来有1000多例  同一天,市儿童医院门诊量也创下今年最高,达2000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