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到浙大儿院看尿床的多了1/3
不知不觉,冬季又到了,小伢儿夜里尿床又成为了缠绕家长的噩梦。一些家长只是抱怨夜里要起来好几次给伢儿换被褥,却没想到,频繁尿床也是一种病,医学上称之为“小儿遗尿症”。
当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进入11月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前来看遗尿门诊的孩子比前几个月多了1/3。“我家孩子怎么这么大了还尿床?”“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少尿床?”在门诊,家长的问题五花八门。昨天,记者专门请教了儿童遗尿治疗领域专家、浙大儿院肾脏泌尿中心主任毛建华,请他来为家长答疑解惑、支支招。
□时报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王雪飞
妈妈尿床到近30岁
担心孩子也重蹈覆辙
前几天,在毛建华的门诊,一对母子引起了他的关注。来看病的男孩小叮当,才4岁半,可是妈妈却看上去年纪已经挺大的了。
还没等毛建华发问,这个妈妈就“坦白”了。
原来,小叮当的妈妈在小的时候患有遗尿症,夜里尿床的症状一直持续到将近30岁。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后,她一直因为遗尿症非常自卑,也因此迟迟不敢找男朋友。虽然后来自愈了,但结婚生子因为这遗尿症耽误了不少时间。
小叮当的妈妈表示,儿子虽然年纪还小,但很担心他会遗传自己的遗尿症,这恼人的心病已经折磨了她几十年,可不能再在孩子身上发生了。
“遗尿症的确有遗传因素在。”毛建华向记者解释,“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曾患有遗尿症,孩子患遗尿症的概率在40%左右,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遗尿症,那么孩子患遗尿症的几率在70%。”
经过仔细检查,毛建华确定小叮当患遗尿症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足。
多数患儿会自愈
67%与抗利尿激素有关
毛建华说,一般来说,孩子5岁前尿床是正常的,是生长发育的必经过程。而遗尿症通常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的现象。通常5岁以上儿童一周内尿床超过2次,就可以被诊断为遗尿症。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5岁以上儿童中被诊断为遗尿症的占12%-13%,其中,男性患儿的遗尿症比例在16%-18%,女性患儿比例在10%左右。遗尿症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但也有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我国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遗尿症的比例在2%左右。
“导致遗尿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膀胱大小容量不足、控制尿道括约肌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问题、睡眠唤醒迟缓等,但67%左右的患儿遗尿是由于体内抗利尿激素不足导致的。”毛建华解释,抗利尿激素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如果孩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较低,就容易导致尿量过多。此外,还有一些遗尿症的患儿,膀胱相对同龄儿较小,能储存的尿量也相对较少,这些儿童患遗尿症的几率也相对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发育完善后,尿床的情况会逐渐改善。
●服务
几个方法帮助减少遗尿
喝得多才会尿得多,因此毛建华建议家长在晚上8点之后不要再给孩子喂食水和其他饮品,避免膀胱压力大。在睡觉前,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尽可能把尿排尽。
“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在尿到一半时‘收住’,过几秒钟再继续尿,如此一来可锻炼孩子的膀胱括约肌功能。”毛建华说,“现在市面上有一种遗尿警报器,一旦感应到内裤湿了,报警器就会叫。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建立一种暗示,到某个时间有意识地醒来自行检查,从而减少遗尿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