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即将来临别太迷信“不输液疾病清单”

发布时间:2014-10-20 15:25:07 浏览量:682

都市快报记者 张姝 通讯员 沈文礼 王雪飞

本报讯深秋乱穿衣。这几天的天气,中午和夜里相差10多摄氏度,最低气温更是只有11℃。走在大街上,有人还是短袖,有人已裹得严实,有人甚至讨论起现在要不要穿棉毛裤了。再加上气候干燥,体质差一点的人,稍不留心,就很容易得呼吸道疾病。

早几年,得了呼吸道疾病,不少人习惯到医院里点名要挂瓶盐水。这几年,随着对滥用抗生素危害的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排斥输液。加上今年8月份,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印

《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列出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后,这份“不输液清单”在网上流传非常广,使更多的人对输液说不。

这种变化是好事。

但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因病情变化或复杂确实需要输液的,患者却对医生开出的输液单子也有所怀疑甚至抵触起来,说,“我这不是53种疾病之中的吗,为什么还要输液呢?”这个时候,医生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做解释工作。

那么,要不要输液到底该听谁的?是相信这份“不输液清单”,还是医生的诊断?

“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

涵盖了儿科、内科、外科、妇科等常见病

安徽省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吴振宇对都市快报记者说,此次公布的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名单,很多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门诊经常遇到的疾病。比如儿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内科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妇科的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等。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可节约费用,避免不良反应,对就医群众是好事。控制输液还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吴振宇副处长说。

不过对于以往的“输液大户”,如上呼吸道疾病,这份“不输液”清单都附加了条件,比如儿科的上呼吸道感染,只规定“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的可以不用输液;小儿腹泻病不用输液的只针对“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等等。

浙大儿院规定37种疾病一般不建议输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汪天林医师说,其实我们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对医疗机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也非常重视,出台过很多文件,还经常到医院检查。2013年11月,省卫计委就到他们医院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门、急诊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作了严格要求。

“合理用药,规范输液,这几年一直是浙大儿院的理念,我查了最近几年的数据资料。2009年,浙大儿院年门诊量147万人次,输液量50万人次。2013年,年门诊量191万人次,在总人数增加44万的前提下,输液量反倒减少了9.2万,为40.8万人次。”汪天林主任说。

2013年12月,浙大儿院出台《门诊常见病抗生素使用指导意见》,规定37种不宜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的疾病及特定情况下可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这份清单里就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等四种常见疾病。

疾病发展变幻莫测 

别太迷信“不输液清单”,要相信医生诊断

汪天林医师以儿科呼吸道疾病为例,分析了不能迷信“一刀切”的原因:

理论上,病毒感染确实没有特效药,挂抗生素没有用。但有时仅凭孩子的血常规指标,很难确定是细菌感染或是病毒感染。

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例,中华医学会2013年最新出台的《儿童肺炎诊治指南》里明确指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不特异。此外,像红细胞沉降率(俗称“血沉”)、C反应蛋白(炎症的指标)或前降钙素原等也不能单独或联合来区分细菌性或病毒性获得性肺炎。

这就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而这个时候,最怕有的家长凭“经验”,仅从白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就简单得出孩子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的结论,并作出要不要输液的判断,干扰治疗。

而且小儿多种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手足口病等,前驱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鉴别诊断很重要,治疗上也不能武断。

儿科疾病还有一大特点是,病情进展很快,特别是约25%左右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医生也会选择抗生素,包括口服或输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