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把妈妈的粪菌移植到了宝宝肠道内造出一个肠道微生态“新世界”
杭州日报记者 余敏 通讯员 王雪飞
昨天下午3点,浙大儿院消化科陈洁主任走出胃镜室。里面,4个月大的小男孩悠悠,患炎症性肠病,家长不想用激素和免疫制剂治疗,在父母的一再要求下,陈洁刚给他做完粪菌移植治疗。
这是陈洁第二次做这类手术,第一次是在11岁男孩毛毛身上,当时是省内第一例粪菌移植手术(全球迄今约300例),供体是毛毛的妈妈。
粪便能治病?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抗生素杀致病菌顺带把有益菌也剿灭了
两年前,毛毛出现反复的血便,被诊断为伪膜性肠炎。这种疾病,与炎症性肠病一起,被定义为消化内科除肿瘤外最难治的病。1个多月前,毛毛血便加重,住进浙大儿院,经过化验找到“元凶”——肠球菌。于是,用药物进行治疗,用了药后血便有好转,但是药一停,血便第二天马上复发。
就这样反复治疗了1个月,疾病一直都没控制住,以致毛毛出现了心理阴影,不敢上厕所。
“肠道中都存在肠球菌等致病菌,平时由于肠道中大量细菌互相制约,它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在某些时候,如患者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有益菌大量死亡时,造成患儿肠道菌群紊乱,这些细菌就会大量繁殖,继而产生疾病。”陈洁说。
据了解,人体正常菌群种类有1000余种,主要分布于肠道、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肠道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其中99%以上是细菌。
肠道微生物是提供人体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缺少的“器官”。而滥用抗生素、免疫制剂治疗、手术(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肿瘤放化疗、感染等,都会对肠道正常菌群造成破坏。肠道微生态失衡和炎症性肠病、肥胖、肝病、结直肠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找不出每一个“罪犯”那就移植一个新的“社会”
肠道菌群失衡,那吃点酸奶或细菌制剂,不就好了吗?陈洁解释,肠道菌群种类繁多,发酵奶的菌种太单一了,日常保健服用可以,临床上能解决的问题太少。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消化科专家建议毛毛做“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就是让一名身体健康者提供粪便,这些粪便中含有正常的肠道菌群。经处理后,将粪便提取物经过一定的管道送入病人肠道系统中,粪便提取物中大量的健康人的肠道菌会帮助病人建立正常菌群,从而化解一些由超级致病细菌造成的人体健康危机。
在经过评估筛选,选用了毛毛妈妈的粪便,用生理盐水稀释,再把粪便中的残渣过滤掉,经提取后,将含正常菌群的液体通过肠镜输送到毛毛的肠道里。
“肠道微生态就像一个社会,各种细菌就像警察、工人、农民、罪犯等等,我们找不出每一个‘罪犯’,那就重新移植一个新的社会。”陈洁说。
移植后的第二天,毛毛没有排便,第三天便中带有一点点血丝,但比以前好多了,半个月后随访,大便已经成形了,血便也没有了。
粪菌移植全球仅约300例
九成患者疾病好转
据悉,粪菌移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截至2012年9月,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10余位临床医生,在医学期刊中报道了自己施行的大便移植案例,已有约300位艰难梭菌感染或炎症性肠病患者接受过这类治疗,患者中的90%以上完全好转。
“从报道来看,粪菌移植对炎症性肠病和伪膜性肠炎,还是有效的。”陈洁说,国内也有医生做过这类治疗,但例数很少。
在医生眼里,粪菌移植和器官移植一样,都涉及伦理问题。而且对供体的把关很严格,因为粪便中含细菌、病毒等,谁也不能完全把控移植到患者体内后,是有害菌占了优势,还是有益菌发挥了作用。
在供体挑选上,有20余项苛刻条件,如没有感染性疾病、慢性病,甚至90年代没去过欧
(当时欧洲流行疯牛病)等。供体优先考虑亲属,最好是兄弟姐妹,因为成人的肠道菌群和儿童有差异。国内大多独生子女的情况下,父母是第一选择。
陈洁认为,粪菌移植的治疗机制、方法、副作用等,还有待研究。相信以后技术会更成熟,说不定会有肠道微生态制剂或干粉状菌群,那治疗起来就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