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儿保专家赴京会诊“性早熟”,认为武汉3女婴属“小青春期”表现
我省儿保专家赴京会诊“性早熟”,认为武汉3女婴属“小青春期”表现
婴儿乳房早发育省儿保每年发现千例
本报记者林丹本报通讯员王雪飞
“性早熟”是最近人们关注的焦点词。我国不同地方出现的疑似“性早熟”婴儿是否都与奶粉有关?
12日,卫生部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成立由内分泌、儿科、妇幼、食品安全等领域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会同有关地方,对婴儿性早熟个案进行专题研究。
前天,作为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浙大医学院儿童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内分泌科主任梁黎教授应邀飞赴北京,与其他专家一起,参与分析武汉3位疑似与奶粉相关的“性早熟”病例。
昨天,风尘仆仆从北京回到杭州的梁黎医生告诉记者,从目前武汉3名“性早熟”女婴情况看,她认为,她们都是单纯乳房早发育,属于“小青春期”的表现。
两岁前宝宝有“小青春期”,多数不需治疗
梁黎说,类似这样2周岁之前单纯乳房早发育的孩子,她每次专科门诊都会遇上。在省儿保,每年120万人次的门诊孩子中,约有1000名2岁以下的、单纯乳房早发育的宝宝。这些婴儿中,既有配方奶和牛奶喂养的,也有母乳喂养的。
这样的“性早熟”孩子,女孩居多;除了乳房提前发育外,不伴有子宫和卵巢的变化,没有其他性征(如阴毛、腋毛)的出现,也没有骨龄的提前和身高的加速增长。
这和宝宝的“小青春期”有关。这个时期,部分宝宝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处于暂时性“活化状态”、“负反馈调节”尚未健全,稍微受到外界的刺激,如心情异常等,就会出现特定性激素的一时性波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却不会对它做出反应,而导致乳房增大。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表示,约有千分之二的宝宝,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小青春期”,出现“性早熟”的症状。而根据省儿保的就医构成比,这一比例在千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性早熟”宝宝,多数不需要治疗,只有少数需要进行随访。因为女孩从2周岁以后直至青春期发育启动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将进入静止期,对性激素的负反馈有极高的敏感性,会抑制性激素的升高。大多数婴儿期开始增大的乳房这时会逐渐变软、乃至消失。
母乳、牛奶、奶粉中,都有微量雌激素
武汉三个宝宝的“性早熟”,到底是不是和奶粉有关?奶粉中究竟是否允许有雌激素?
梁黎说,卫生部已委托有关技术机构对湖北省从患儿家中和市场上采集的相关奶粉样品进行检测,本周日就会有结果。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牛奶、母乳、奶粉中都有一定程度的雌激素,而且其含量会有波动。由于高温不会破坏雌激素,制成奶粉后,这些内源性雌激素仍然会保留在奶粉中。
此前,有关专家曾表示,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包括内源性雌激素(即奶牛本身产生的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即应用于奶牛发情和泌乳的雌激素)。不允许检出雌激素是指不能检出人为添加的合成雌激素物质。
而奶粉中激素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已制订,预计最快在几个月内就会颁布。
性早熟判定年龄为8岁,门诊中女孩是男孩5倍
在美国,7周岁之前的孩子开始发育,就算性早熟;在中国香港,这一标准是7.5周岁;在中国内地,则是8周岁。
不过,梁黎说,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营养的提高,孩子的发育在提前,在国内8周岁的女孩中,15~20%已经开始发育。国内对于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可能还要提前。
梁黎在日常门诊中碰到最多的,还是儿童期的性早熟孩子。她们的表现,也多以单纯乳房早发育为主。夏天,因为孩子放假和衣衫单薄的缘故,这样的孩子到省儿保就诊特别多,每天门诊量都在250人次左右,女孩人数是男孩的5倍。
“进补”、吃洋快餐、开灯睡觉等
都会引起“性早熟”
她说,孩子的性早熟,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的因素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高蛋白饮食、环境中类雌激素污染物的影响、摄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经常接触与性有关的传媒等。
具体而言,“进补”过多的孩子、爱吃洋快餐的孩子、常看爱情剧的孩子、开灯睡觉的孩子,都可能提前发育。
“气温升高,也会让孩子发育提前。热带的孩子发育早、寒冷的地区的孩子发育晚。”梁黎说,对待乳房早发育,最重要的是排除真性(中枢性)和假性(外周性)性早熟。单纯乳房早发育不需要过度治疗,但是,尽量避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加强随访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