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来帮助你

发布时间:2012-04-26 13:05:13 浏览量:861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王雪飞

本报杭州11月17日讯

杭州竹竿巷,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早产女婴乐乐在爸爸的怀中熟睡。今天是她出院的日子,而3个月前,乐乐的体重还不足1500克,今天已经体重2400克,和正常婴儿一样成长了。

“这些小病人需要治疗,更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杜立中说。今年,浙大儿院治愈的小病人将超过160万。在这里,呵护,是每一位医护人员自觉的行医态度,是对每一位前来求医的孩子们的特别关爱。

轻轻地,我在你身边

小病人毛毛是一名只有1000克重的极低体重儿,妈妈只怀了他28周便早产了,出生当天就连夜被转送至浙大儿院的新生儿监护中心。

主治医生林慧佳早把毛毛带到准备好的保暖辐射床边,快速检查过毛毛的身体状况后,呼吸机、输液棒、监护仪几台机器开始运作:体温辐射机维持着婴儿的体温,呼吸机帮助肺部功能还未发育完全的婴儿吸入氧气,监护仪则时时显示着各项生理状况。

经过一夜抢救,毛毛的情况暂时稳定。“这仅仅是过了第一个关口”,林慧佳抹去额头的汗,叫来监护中心的医护人员:“他没有呼吸能力,随时可能出现危险;胃肠完全没有发育,输营养液一定要格外小心;他的皮肤娇嫩,要当心感染……”

毛毛要在监护中心度过至少两个月,在这个特殊的病房内,还有10多名像毛毛一样的早产儿,他们安静地躺在透明的保温箱中,24小时接受着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

病房墙上,贴满了孩子的照片,天真的笑脸如花般灿烂。“这些都是从监护中心健康出去的小病人,他们现在和别的宝宝完全一样了。”林慧佳欣慰地说。

副主任医师马晓路告诉记者,新生儿监护中心每年收治200多名极低体重儿,其中最轻的只有592克,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已达93%。浙大儿院的新生儿专业是国内起步最早、最规范、规模较大的学科之一,研究、治疗水平全国领先。

不要怕,你会没事的

“怎么办,怎么办?”中午11点,61岁的老人沈英抱着5岁的孙女赶到门诊四楼胃镜室,心急如焚。小女孩青青早晨在家不小心吞下一枚硬币,奶奶抱着她赶到医院。

消化科主任陈洁安抚着老奶奶的情绪,从X光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青青胃内有一枚硬币。“不要怕,给阿姨10分钟,你就不难受了。”陈洁接过青青,确认小姑娘吃过早饭后,把她放在床上,并嘱咐身边的护士马上准备手术。

待青青的情绪稳定,陈洁将一根管子深入她的胃部,10分钟后,硬币成功取出。青青又能自如说话了。“来看看这些”,青青临走前,陈洁从胃镜室的柜子里拿出一个“八宝箱”,里面装着玩具、针头、铁钉、钥匙……“小朋友,以后记得不要把这些东西放进嘴里哦。”

“消化科每天都要处理小孩误吞异物的病例,多则一天四五例,少则每天一例。”陈洁告诉记者,她特意保存着这个“八宝箱”,每做完一个这样的手术,就拿出来给孩子和家长看看,提醒他们一定小心。

陈洁说,小孩消化道异物的病例,从八九个月起到十几岁不等,一般2至7岁为高发期。“手术要找准时间,这对医生来说,是一个考验。”

别紧张,我来帮助你

“医生,把管子伸进孩子的气管,会不会有风险啊?”在呼吸科,7岁的小龙正准备接受吸痰手术。手术前,小龙的父母还是隐藏不住担心。

“别紧张,孩子不会疼的。”呼吸科主任陈志敏耐心解释,“纤维支气管镜,最粗不超过5毫米,最细的地方只有2.8毫米,伸进去不会有刺激。”

这种用于肺检查的内窥镜,和胃镜肠镜是同一个原理,上面有灯、摄像头、小抓手,通过摄像头发现气管里的痰液,注射生理盐水,把痰液稀释,用负压把它吸出来。

“如果小孩痰堵得严重又无法自己咳出,就要借住这种特殊的手术,肺炎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陈志敏说。

浙大儿院每年为1000多名肺炎小患者做这种手术,几乎是呼吸科病房肺炎病人的1/3,而且大都是两三岁的孩子。在所有得肺炎的孩子中,约有1/100的孩子需要做这个手术。陈志敏担任全国小儿纤维支气管镜研究协作组副组长,是全国最早为儿童做支气管镜手术的专家之一。

上个月,浙大儿院的新生儿、小儿消化、小儿呼吸3个专业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行列。加上去年入选的儿童重症专业,全院已有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走在了全国儿科医院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