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阿姨

发布时间:2014-01-10 17:14:55 浏览量:370

浙大儿院急诊病区见闻浙江日报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马寅斐……
新生
远方
双手
关怀
心术
精诚
疼痛
希望
谢谢,阿姨浙大儿院急诊病区见闻  引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孩子更牵动大家的喜怒哀乐。对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来说,这里是孩子进入医院的第一站。医生和护士争分夺秒,护佑着至珍至重的生命……1“儿童病变化很快,好起来快,转恶也很快。”说这些话时,浙大儿院急诊科副主任杨子浩正从儿科重症监护室回急诊科。5分钟前,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被紧急送进了急诊科,后转至重症监护室,现在呼吸渐趋平稳。
  这个小宝宝前一天下午呛下花生巧克力,气管堵塞,刚从绍兴转院过来,希望实行气管镜手术。杨子浩马上拨通五官科主任手机,联系手术的时间、地点。
  对于已经在急诊科工作10多年的杨子浩来说,遇到需要抢救的小病人,第一反应是察看立在床头的氧饱和度仪上的数据。他说,了解了病人的缺氧程度、心跳和呼吸频率,他便心中有数,不会显得惊慌。
  经过紧急处理,慢慢地,小宝宝的胸脯不再起伏得那么大。护士们小心翼翼地将小宝宝以平躺的姿势抱起,放进转运车。“别忘了毯子。”一名护士将毛毯盖在了小宝宝的身上,还将毛毯的边缘仔细掖了掖。
  一群人簇拥着转运车向住院大楼的重症病房急急走去,护士吴英挤捏呼吸皮囊,另一名护士一直高抬着手臂举输液袋,还有一名护士抱着一个枕头大小的气囊紧跟在旁边……急诊病区最紧张的时候是怎样的?杨子浩作了这样的描述:“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进来,抢救床上三四个小病人同时在抢救……”
  2无论何时,只要你走进浙大儿院的急诊病区,都会看到抱着孩子的家长源源不断地进来。
  5张抢救床依次排开,观察室虽有好几间,却极少会有空床位,病床上躺着孩子,而床边还陪护着好几位大人。
  下午5时40分,29岁的王玉琪医生开始了她上班后的第一个步骤:推着病历车查房。第一间观察室里的孩子都在输血,这些孩子是急诊病区的老病人,因为患有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输一次血。
  王玉琪走到病床前向家长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们显得平静而有礼。“久病成医了。”退出门之后,王玉琪轻声感叹,这些家长对孩子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有时候比医生还明白,由于怕孩子在医院里交叉感染,就在医院附近租了房,输完血之后回去。“很多都是外地过来的,其实挺苦的。”
  王玉琪继续查房,她从病历车上取出病历夹,挨个比对小病人的各项身体指数。精神好不好,能不能吃东西,小便多不多,还抽筋吗……每个孩子她几乎都要问上一遍,看到安静懂事的孩子,她就对家长们说:“这孩子真乖,都没见他哭过。”
  3晚上6时40分,王玉琪来到一个3个月大的小宝宝床边,看完这个小病人后,她今天的查房任务就结束了。
  小宝宝得了喉炎,咳嗽声都嘶哑了,妈妈只好心疼地把他抱在怀里摇晃。“我教你一个方法,用手掌给他拍背,手心是空的,稍稍重一点,拍出来的声音越响越好。”王玉琪边说边给妈妈做起了示范,果然,小宝宝不哭了,睁大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望着我们,脸颊上的两团肉还跟着拍打声一起抖动。“你看,他现在舒服多了。”王玉琪望着小宝宝高兴地说。
  宝宝的妈妈感激地望了王玉琪一眼,学着拍打起来。“笃笃”的拍打声回荡在病房里,每个人都能从那均匀的节奏中体会出一丝丝鼓舞。
  旁边一张病床上,一名三四岁的孩子有抽筋症状。“查查原因,第一次要重视点,明天上午带孩子到神经科做个全面的检查。”王玉琪对孩子的妈妈半是叮嘱半是安慰。小男孩懂事地说:“谢谢,阿姨。”
  采访手记:
  在浙大儿院,听着母亲们对孩子轻柔温存的话语,我似乎沉浸在幼时的回忆中——曾经得到过多少呵护和疼爱,我才得以成长!而成长的过程,又经历过多少疾病、伤痛?幸好我们遇到过那么多称职而有爱的医生,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的绿荫。
  谢谢,医生。

上一篇:谢谢,阿姨
下一篇:谢谢,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