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要珍惜青春期前的治疗黄金期名医来坐诊
儿子长到1米62僵住了
商报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王雪飞
病人档案:明明 14岁 桐庐人
病人妈妈叙述:我的身高164厘米,孩子爸爸的身高178厘米,都不算矮,在南方人里可能还算中等偏上的,可是,我们儿子的身高可能只有162厘米了,想到这些我心如刀绞。
出生时,孩子身高52厘米。小时候,各方面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四年前,大家都说怎么孩子比其他小孩矮一头,尤其是在学校里,他一直都坐在第一排。当时,我们还带他上医院看过,医生说是特发性矮小,好像要用什么药激发一下生长激素。
听说要用药,我们都挺犹豫,想想孩子除了矮一点,其他都挺正常的,没这个必要。孩子的奶奶也说,孩子他爸小时候也是个子比别人蹿得晚。被奶奶这么一说,我们也就放心了,长个子这个事情,应该多半还是遗传的。
直到今年年初,孩子迟迟不长高,跟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再次去医院就诊。结果孩子的骨龄已经接近成熟,骨骺线也快闭合了,这也意味着,孩子长高的潜力已经非常非常有限。
拿着诊断书,我忍不住哭了。
医生诊断:
这个孩子很可惜,家长的忽视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且在我的门诊中,这样的病例绝非个例。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矮小门诊中,大约有70%的孩子被诊断为“特发性矮小”。特发性矮小是指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原因的矮小,即不伴有潜在病理状态的身材矮小,是儿童期身材矮小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矮小患儿的60%-70%。
临床上,特发性矮小有以下几个特点:分娩时正常,婴儿期无低血糖史,四肢及脊柱正常,身材比例正常,无慢性器质性疾病,无心理疾病或严重的情感紊乱,饮食正常,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在正常范围。也就是说,孩子看不出异常,就是身材比同龄人矮小。
家长们经常有这样的误区,孩子小时候长得矮没关系,青春期蹿蹿就上去了。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即便孩子已被诊断为特发性矮小,很多家长依然选择不干预、不治疗。
其实,孩子长个头有规律可循。一般在出生后第一年,孩子的身高能增加25厘米左右,第二年会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孩子每年会以5-6厘米左右的速度继续生长,一直到青春期。在青春期,男孩子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10厘米左右,女孩子平均每年增长8厘米左右。
因此,对孩子身高的监测应该成为每年健康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每年的身高增长明显低于以上规律,就要带孩子上医院内分泌科检查看看。在学校里,如果孩子排队时总站在前三位,或者总是坐第一排,家长也要多长个心眼,带孩子去检查一下。
确实有少数孩子存在体质性发育迟缓,前面长得慢,后面能追上来,这种情况通常有家族史,且多见于男孩。但是,究竟是体质性发育迟缓,还是特发性矮小,应该交给专业医生来判断。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线,一旦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骨龄成熟了,就没有弥补的机会了。
矮小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3-4岁到青春期前是治疗的黄金时间。因为骨龄决定了人体的生长潜力,骨龄越小,留给医生治疗的空间就越大,所能获得的身高增长也越多。如果一味等着,一直观望到十三四岁,甚至十七八岁,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
值得提醒的是,孩子个矮不能病急乱投医,更不能盲目听信广告宣传,给孩子服用增高保健品或使用增高器械。这些增高药品多为高蛋白食品或各种营养素组合,尽管能使孩子的身高在短期内增长一些,但会促使孩子的骨骺提早闭合,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