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日常照感动大众 温情瞬间彰显医者仁心
9月18日上午是我院心脏外科例行手术的日子,手术室里发生的温馨一幕被麻醉师意外记录下来,7张图片记录了小病人萌萌,从初到手术室里恐惧哭泣到渐渐放下警惕,最终彻底充满安全感的无辜小表情,也记录了发生在我院手术室里最常见的医患画面。
在征得患儿家长的同意后,这组图片发布于微信,并在朋友圈迅速传播,随后这组照片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众多媒体以及杨澜等知名人物的点赞和转发,两天内,该内容在微博、微信等移动媒体上被转发、点赞几十万次,并迅速走红。9月21日,英国每日邮报、美国福克斯等知名网站也刊登了这组照片,并受到热议,仅facebook网站就有 129,000点赞和 12,000分享。不少人为照片中的医生点赞,很多人评价:太有爱!萌翻了!也有网友表示照片中医生犹慈父抱爱女,视患儿如己出绝对不是空话。
图片中的医生是心脏外科石卓副主任医师,当天上午他在手术室遇到了两岁的萌萌,小家伙到了陌生的环境,又没有父母的陪同,害怕的不停哭泣。石医生马上抱起她安慰,作为一个资深爸爸,石医生特别拿出哄孩子法宝——手机,并翻出了女儿很喜欢的“趣趣英语”。手机屏幕上可爱的卡通画面吸引了小萝莉的目光,渐渐地,在医生温暖的怀抱里,她放松了紧张情绪,还回头看了下拍照的戴口罩拍照的金自瑛麻醉师。在小家伙充满安全感,十分平静地看着手机的时候,为她拍照的金自瑛麻醉师火速过来为她进行了手术麻醉,小萝莉几乎一秒钟进入“梦乡”,随后被石医生抱上手术台。胸外科主任李建华和石医生为萌萌开展了手术。出于女孩子对美观要求,手术采用我院心脏外科最擅长的微创方法,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进行的房缺封堵术,通俗的讲,就是将一根手机充电电源线粗细的导管从患儿大腿上的静脉(可以理解为一根较粗的血管)穿入患儿身体,通过食道超声以及医生的专业手法将这根细细的导管送到心脏,并进行修补的手术。这个手术不仅不用切开肋骨、打开胸腔、进行机器辅助的血液循环,甚至术中全程没有血液的损失,术后没有任何伤口,对小病人来说也几乎没有任何痛楚。
金自瑛麻醉师说,从麻醉师的专业角度考虑,孩子离开父母到陌生又冰冷的环境,都会有一种分离焦虑。如果在孩子哭吵的时候强行为她进行麻醉,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这个心理阴影很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让她每次一想到与亲人分离,想到医院都十分恐惧。因此,除了很小的婴儿以及懂道理的大孩子,术前都会接受医生护士或麻醉师的心理疏导。当孩子有了安全感,心理不感觉恐惧了,麻醉师再通过孩子手上的静脉置管进行基础麻醉,孩子会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睡着。孩子睡着后,麻醉师会为他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医生就可以为她手术了。因为麻醉的顺行性遗忘作用,所有的孩子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了手术。等他们再睁开眼睛,就已经可以看到爸爸妈妈或者监护室的医生护士了。
实际上,在我院手术室里,医护人员对除了婴儿以外的孩子有类似的安慰,用语言、用眼神、用怀抱来安慰他们,是每天都在手术间里上演的正常工作内容,医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主刀医生一般与小病人较熟悉,当小病人进入监护室以后,除了了解手术的需要,主刀医生也都会到病床前安慰小病人,比如说:不要害怕,明天就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了;有什么需要可以让护士阿姨帮你……此外,监护室还有专业的监护室护士,针对手术的孩子开展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人员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百般武艺都用过,还是想念父母,医生护士会给孩子的父母打个电话,让父母和孩子直接沟通。
石医生说:“浙大儿院每天都有70多台手术,其中胸外科和心脏中心,有4个团队,一年要完成1500多台手术。我做的事情所有手术室内的医生也日复一日做,是非常常态的事情。自己也是6岁女儿的爸爸,当了父亲后更能体会孩子的心理了。没有想到这组照片会被网上那么多人关注,其实每个孩子生病后心里都是害怕的,心灵创伤和身体创伤一样都需要重视。我们每位医生和家长的心也一样的,都希望天下宝宝都健康,请家长放心。”
由于开展的是微创手术,术后第三天,也就是9月21日,萌萌恢复出院。在离院当天,萌萌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出于对医生的感激才同意公开这组照片。我原本对医生是没有感觉的,以为医院是冷冰冰的,医生也不过就是一种职业而已。这次石卓医生像父亲一样在手术室安抚我孩子的心理,让她不要害怕,我说实话是没有想到的,谢谢李主任,石医生,其实用言语已经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了。我觉得医生真的很好,很伟大,愿和他们做一辈子的朋友。我以为家长都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几天我的病房里,很多病友也来看我们,关心我们。在网络上看到我自己的孩子,好像成为了很多人共同的孩子。我很感动,我想,给孩子买小鱼等小动物,教育她要有爱心,或许远没有这件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更有爱的意义。”突然,这位爸爸的眼睛红了,他说:“李建华主任告诉我,孩子手术后可以和就健康孩子一样了。我想我的女儿的人生今后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