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新生儿内科正式成立于1996年,技术力量发展迅速,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原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原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也是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和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教授2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5名,其中博士1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科室还拥有专业护理人员90人。目前共设两个病区,总床位200余张,年收治新生儿约8000例,包括危重新生儿3000余例。
科室病区分普通病室、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室、特殊疾病单间隔离等,并含有层流中央空调系统。科室配备心肺监护仪、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新生儿辐射保暖抢救台、蓝光及强光疗黄疸治疗仪、空氧混合头罩、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护仪、脑功能监护、无创呼吸支持等先进设备。
科室各亚专科设置齐全,涵盖新生儿呼吸、新生儿神经、新生儿心血管、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营养以及新生儿外科等,开展中心静脉置管、全肠外营养(TPN)、危重早产儿综合管理救治、重症黄疸换血疗法、新生儿细菌DNA快速诊断技术、新生儿先天畸形的早期外科干预、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筛查、新生儿脑功能监护、染色体微阵列分析、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等诊疗技术,并注重新生儿感染、围生期脑损伤、肺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
目前,新生儿内科已成为融专科门诊、病房、实验室成一体的新生儿疾病诊治和研究中心,也是国内名列前茅的新生儿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
专业特色
1. 危重早产儿综合管理救治:开展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和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年均开展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200余例,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治,进行ROP的筛查和治疗;积极开展系统的随访研究,早期发现运动发育落后等并发症,早期干预,提高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2. 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在国内率先开展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菌,促进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3. 围生期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评估并进行床边B超、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和MRI技术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损伤,通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技术早期发现和诊断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同时开展围产期窒息、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综合治疗和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和系统防治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宫内炎症与围产期脑损伤的机制进行了探索。4.新生儿先天畸形的早期外科干预:联合NICU、SICU、儿外科、麻醉科和体外循环等构建了新生儿严重脏器畸形的早期诊治平台,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泌尿生殖道畸形等进行外科规范化治疗。
诊疗范围
新生儿科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涵盖新生儿呼吸、新生儿神经、新生儿心血管、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营养以及新生儿外科等;近年来病房月均入院人数约700人,既有新生儿肺炎、肠炎、败血症、肠道病毒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常见病,也有较多的疑难罕见病和危重疾病。开展中心静脉置管以及肠内、肠外营养(TPN),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对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能及时进行换血疗法,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开展新生儿先天缺陷(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膈疝、消化道畸形、气道赘生物及畸形等)的术前准备及术前监护。除常规监护项目外,尚能开展床边脑功能监护、心功能监测、新生儿细菌DNA快速诊断技术、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新生儿疑难罕见病基因诊断技术等,并常规开展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智护训练、袋鼠式护理等,促进危重新生儿康复。
研究水平
本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原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原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学科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长期与美国多家一流儿童医院开展学术交流。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本学科以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研究及提高危重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为重点,在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宫内炎症导致围产期脑损伤和肺损伤、对细菌感染、肠道病毒及其它病原的基因检测快速诊断等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有深入探索,主持了较多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课题。近年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
负责人
基本信息
负责人:袁天明、潘佳容